没去秦山,秦山在地图上,在史料中,有点陌生,有点遥远;去了秦山,秦山在身边,在眼前,苍翠葱茏,亲切温暖。
没去秦山,秦山只是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在1986年高考时经由一道考题——我国第一座核电厂在哪里——植入了我的记忆;去了秦山,秦山这个概念变得枝繁叶茂,有血有肉。
这是一个40多年前便与核电紧密相关的概念。这40多年,伴随着国际上数次核事故的猛烈冲击,以及西方高科技壁垒对我们持续不断的掣肘,秦山核电从零开始创业,发展成为中国核电的发源地、中国核电“走出去”的先行地,被誉为“国之光荣”,中国核电“红船”。
1955年1月15日,这是每一个国人都应铭记在心的日子:中国做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第一次创业的号角正式吹响。
从1955年到1970年,10余万核工业人响应国家号召,踏万里长沙,入深山老林,义无反顾,隐姓埋名,远离家人,忘我投身核工业,先后于1964年、1967年、1970年,完成了、氢弹上天,核潜艇下水的艰巨任务。
核电是核工业的二次创业,在集中国力快速推进“两弹一艇”的同时,共和国的核电蓝图慢慢的开始描绘。1955年,《原子能计划十二年大纲》中指出:“在有条件下应用原子能发电,组成综合动力系统。估计建设原子能电站30万千瓦。”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就在这一年的2月初,针对20世纪60年代中期就已出现的上海能源告急问题,周恩来总理精确指出:“从长远来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地区用电问题,要靠核电。”2月8日,上海传达周恩来这一指示,紧锣密鼓确定有关部门实施“728工程”,至此,这一中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开山工程“横空出世”。
从零起步,建自己的核电厂,谈何容易!与“两弹一艇”建造过程中已经做过的其他核反应堆工程相比,核电技术难度更高,同时,对其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更高,环境保护要求极其严格,与地方和民生的关联度也更高。核电人面临着巨大的研发压力,也感受到了空前的社会关注度和舆论监督力度。
同样考验核工业二次创业者的,还有关于引进还是自主研发的争论。如果成套进口国外成熟的核电站,当然简单可靠,但成本巨大,易受国际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必然受制于核电技术垄断。如果自主研发,无经验,还需要避开西方技术专利,同时还面临后续建设、运行等一系列问题……但是,经历过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合作协议、苏联专家全面撤出的核工业人,最明白“自力更生”这四个字的分量和价值。
始终关注着“728工程”进展的周恩来也一直强调,“建设第一座核电站的目的不仅在于发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座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建设、运行,掌握核电技术,培训人员,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样的目标,显然得在自主研发中实现。即便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也得先练就驾驭它的本领。
秦山为什么这么红?因为她是背负共和国核工业二次创业使命的秦山,是中国核电开天辟地的秦山!
核工业的第一代开拓者,再次听从国家的召唤,远离熟悉的领域,放下小有成就的事业,“孔雀东南飞”,汇聚东海边,扛起了发展中国核电的大旗。
1981年11月,国家最终敲定,反对“728工程”成套进口核电站,要靠自己的力量搞核电,依靠自己的力量与引进技术相结合,首先把原型堆核电站搞上去。随后正式将“728工程”列入“六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
1982年8月19日,新华社发布了“728工程”上马的消息。当年11月,“728工程”定址浙江海盐秦山,定名“核工业部秦山核电厂”。自此,秦山核电人便有了“老秦人”这个令他们终生自豪的统一身份。
中国核电科技馆“中国核电之路展厅”墙上,一台挂钟的时针永远指向0时15分,这是1991年12月15日的0时15分,这是每一位老秦人铭记在心的时刻,也是被载入中国核电史的时刻。这一刻,秦山核电站,这座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成功并网,中国变成全球上第七个能够对核电站进行自主研发设计并建造的国家!
这一刻,距离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正式开工建设,过去了6年多。这6年多,是老秦人时不我待、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的6年。且不说总设计师欧阳予带领设计技术团队先后排列出的380多项科研实验项目,精心设计的装订起来多达1092册的施工文件,也不说采购团队为完成5万多台设备的采购任务,签订的2608个涉及国内外760个制造厂的各类设备采购合同,更不说秦山核电建设中经历的无数次考验老秦人专业水准、应急能力和胆识魄力的突发状况,单是把秦山一期完成的项目目标摆一摆,我们便知道老秦人这6年多付出了多少努力,收获了多少硕果:
为中国发展核电确定压水堆为主的技术路线提供了示范;树立核工业军民融合的成功典范;完成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掌握技术,培训人员,积累经验,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的目标;为我国成套出口核电技术开创先河,奠定基础;建立一套基本完整的设计、建造、制造、运营和管理的核电建设体系;把一座原型堆核电站成功改造成商业堆,并且将运行功率从30万千瓦提升至35万千瓦。
1995年7月13日,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成为中国核电发展和核能和平利用史上的里程碑。
1997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秦山30万千瓦核电厂设计与建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万事开头难,秦山一期排除万难,迎来开门红,拉响了共和国核电“红船”领航远行的汽笛。老秦人再接再厉,继续书写属于中国核电的新篇章:秦山二期,自主建造、自主运营、自主管理的第一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秦山三期,中国唯一一座商用重水堆核电站,国家“九五”重点工程;方家山(秦山一期扩建工程),中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之一,实现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秦山核电9台核电机组(包括2种堆型、4种机型)总装机容量达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成为中国运行时间最长、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
秦山为什么这么红?因为这艘中国核电的“红船”正是满载着老秦人始终不渝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迎风破浪,引领航向,不断抵达一个又一个新的里程,不断收获一枚又一枚闪亮的勋章。
海盐地处江南,是人杰地灵的千年古县,在婉约精致之外,独有一份“向海而生,煮海为盐”的豪情。这份豪情与她钱江潮源的得天独厚相关,与北起海盐枢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相应,更与坐落在秦山山脉两侧、坐拥9“堆”的秦山核电基地相通。
秦山核电基地,那可是海盐人的骄傲。从当年定址海盐秦山,到成为“国之光荣”、核电“红船”,到国字号的中国核电科技馆、中国核电城和目前中国唯一的核电小镇落地海盐,海盐把这艘共和国的核电“红船”当做自己的领航旗舰,把这位共和国的核电“长子”当做自己的天之骄子,40多年同舟共济,描画出企地融合、“核”谐邻喜的海盐样板。
秦山核电的首创业绩中,与海盐紧密关联的不在少数:2021年12月,浙江海盐核能供热示范工程(一期)正式投运,这是我国南方地区首个核能供暖项目;2022年10月,我国最大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浙江海盐开工建设;2022年12月,我国首个核能工业供热项目在浙江海盐建成投用……
“当人们还在谈论核电站的安全问题,海盐人早就盯着核文章,想核事,交核友,吃核饭,做核产业……”语出惊人的,是中国核学会监事、海盐县原核电办主任徐浏华,人称“把核电科普讲到全国的第一人”,自称“核电第一保姆和服务员”。谈起接轨核电谋发展的海盐经验,徐浏华双目炯炯,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接轨核电,海盐有“六上”妙招:上网,让核电关联企业上网查找自己能做什么;上门,带领企业走进秦山核电的70多个仓库;上课,政府组织核电专家、采购专家给核电关联企业讲课;上台,给核电关联企业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上场,鼓励公司参与核电项目投标;上市,通过发展核电关联项目,让企业做大做强,最终上市。
接轨核电,海盐收获了“六动”成效:经济上驱动,城建上拉动,名声上带动,人文上互动,产业上带动,社会事业推动……徐浏华用几个硬“核”词语总结了海盐与秦山核电的美好故事:因“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核”谐福地,惠风“核”畅,“核”谐邻喜……
甲辰龙年,大雪时节,有幸参加烟台市散文学会联合烟台众创核电研发中心举办的核能科普采风活动,行色匆匆间,满眼都是海盐人的幸福生活。在入住的酒店里更是感受到了海盐温度。那一天,室外冬雨绵绵,温度直逼个位数,室内,核能供热温度高达24℃,一件单衣就暖暖地过了一夜。南方地区冬季没有集中供暖的苦楚,在海盐正被核能供热缓解。
秦山为什么这么红?因为海盐人使出了洪荒之力,接住了泼天流量,拥核联核,喜核保核,用自己美好的邻喜生活,用中国核电城、零碳未来城的精彩当下和宏大愿景,为核电“红船”增添着海盐色彩。
2025年3月20日,正值春暖花开,共和国的核电“红船”迎来了开工建设40周年纪念。国际原子能机构报告预测,2020年至2030年,是全球核电加速发展期。祝福我们出海40载的核电“红船”,满载核工业二次创业的精彩故事和辉煌业绩,满载老秦人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满载海盐人“由核而生、因核而盛”的美好愿景,向着新的里程,云帆直挂,继续领航!